沒錯,就是你講話方式,讓我們感情變差!開口老是 這樣說話,別怪別人對你不好!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 2019-12-31 18:30
  • 更新:2020-03-30 11:13

沒錯,就是你講話方式,讓我們感情變差!開口老是 這樣說話,別怪別人對你不好!

 

作者: 黃啟團 

 

你用什麼方法把他變成了現在這樣?

在我接的個案中,

婚姻困擾占了很大比重。

不久前,我遇到過一位這樣的案主。

她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女士,

希望能夠改善自己的婚姻狀況。

毫無意外,她也像其他案主一樣,

在諮商時以抱怨作為開場白。

前二十多分鐘,

她一直在數落丈夫各種各樣的不是,

這樣那樣的問題。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婚姻裡

大家習慣把錯怪到對方身上

她的語調中透露著憤怒、悲傷,

還有委屈,說到動情處,

還夾雜著啜泣聲。

顯然,這段婚姻對她而言充滿痛苦。

我耐心聽完,然後平靜地問她:

「聽你這樣說,這個男人確實很差勁。

我很好奇,當年你怎麼會選擇嫁給他?」

她很自然地回答:

「當年他可不是這樣的。」

「你沒嫁他之前,他挺好的,對嗎?」

我反問道。

「是的。」她說。

「自從你嫁給他之後,

他慢慢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對嗎?」

我接著問。

「是的。」她的回答依然肯定。

「這些年來,

你是如何把一個好男人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我這個問題一出口,

她呆了一瞬,立刻反駁:

「明明是他自己變成這個樣子的,

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沒有理會她的反應,

平靜地重複剛才的問題:

「你認識他的時候,

他是一個不錯的男人,對吧?」

「對。」她的聲音裡有一絲慌亂。

「自從你嫁給他以後,

他慢慢變成現在的樣子,對吧?」

她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說:

「是的。」聲音透著幾分怯意。

我再問:

「那你用什麼方法把他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她默默沉思許久,沒有說一句話。

 

這是一個我非常熟悉的模式,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

我就會跟某位在婚姻中

傷透心的妻子或丈夫重複類似的對話。

我之所以這樣問,

是因為那些在婚姻中傷痕累累的妻子們(丈夫們),

他們總是把婚姻的責任推給另外一方。

 

 

一個男人

在不同人面前表現出不同樣子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案例。

我的一位學員,他結了兩次婚。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他把前妻和現任太太先後送進了我們的課堂。

在前妻的眼中,這位學員是個「爛人」,

因為他把所有的心力都給了工作,

而且脾氣暴躁,

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會動手打人。

她萬般無奈下,只能黯然結束婚姻。

「在家裡他什麼都不做,

在公司是老闆,在家裡還是老闆,

我根本不是他的妻子,只是他的傭人,

我真後悔嫁給他。」

這位失婚女人曾憂傷地說。

 

可是,這位「爛人」

在他的現任太太眼中卻是另外一副模樣。

她說,她的先生雖然工作繁忙,

但只要有空就會做一桌子豐盛的飯菜,

陪她一起過溫馨的家庭生活。

「我是幸運的,

因為我遇到一個超級負責任的男人,

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婚姻,

他都願意承擔起來,

他那麼努力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那位妻子說起丈夫時總是情意綿綿。

 

我好奇地向這位男士求證,

究竟哪一個丈夫才是真正的他。

他面露尷尬地說:

「她們說得都對,前妻說的是以前的我,

我太太說的是現在的我,

我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我學習了心理學。」

我當然知道心理學會改變一個人,

但我相信他的改變不完全是因為心理學,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跟他生活在一起的那兩個完全不同的女人。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語言」是最關鍵因素之一

為什麼同一個男人跟兩個不同女人相處時,

會是兩種模樣呢?

詩人約翰‧唐恩(John Donne)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一個人一定會受身邊人的影響,

也一定會影響身邊的人。

因素當然有許多,

而「語言」是其中最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

 

(中略)

會說話的人會說到讓人心生歡喜,

不會說話的人能說到人心如死灰。

這是因為語言能夠引發我們神經的某些反應。

不信,請看下面的場景:

 

●一位妻子對丈夫說:

「你是不是又在想那個女人?」

丈夫想的事本來跟女人沒什麼關係,

但被妻子這樣一問,

只得在腦海中努力搜索某個女性了。

 

●一位媽媽對孩子說:

「在學校有沒有人欺負你啊?」

孩子的校園生活本來挺開心的,

為了回答媽媽的問題,

他忍不住就會想:

對啊,今天誰欺負我了呢?

然後本來早已遺忘的某件不愉快事件

就浮現於腦海。

 

●一位老闆對員工說:

「最近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本來充滿信心的員工,

被老闆這麼一問,眉頭一鎖,

立刻思索起工作的困難來,

原來滿滿的幹勁悄悄沒了蹤影……

 

這就是俗話說的

「哪壺不開提哪壺」。

試想一下,如果身邊的人總是對你說:

「你敢打我?你試試看?」

說得多了,某一天,

你可能真的會掄起拳頭砸過去……

所以,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沒錯,就是你講話方式,讓我們感情變差!開口老是 這樣說話,別怪別人對你不好!

 

語言的兩大特性

為什麼心懷好意,卻做了壞事?

語言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神經的呢?

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

我著重談其中兩點:

話語的「指向性」和「框架」。

 

●話語的指向性,

就是俗稱的「哪壺不開提哪壺」

有些事情你不說,別人不會去想;

可一旦說了出來,

人的神經就會不由自主地

聚焦在你所說的那些事情上。

前面提到的四個場景就是很好的例子。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話語的指向性有一個小祕密,

即人的潛意識無法處理否定詞。

(中略)

如果不知道這一點,

人們經常會心懷好意卻做了壞事。

比如考試前,

很多父母帶著關心去提醒孩子:

「寶貝,今天不要緊張哦!」

但「不要緊張」恰恰引發了孩子的緊張。

 

那怎麼辦?讓話語專注於正向意義。

比如,對即將參加考試的孩子,

家長可以說:

「寶貝,放輕鬆哦,我相信你。」

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輕鬆」上。

(中略)

 

●話語的框架,

其實就是範疇

我們的話語會把別人的思維

框定在某個範疇裡,

從而引導對方只能在你設定的範疇裡思考。

例如,如果你到廣東地區的餐廳吃飯,

服務員首先會問你:

「請問你喝什麼茶?」

這時你的大腦會不自覺地

被框定在「茶」這一範疇,

你想到的可能是鐵觀音、普洱、

龍井等不同種類的茶,

因為服務員的問話設了一個喝茶的範疇。

如果說指向性是一個點,

那麼框架就是一個面。

除了點,我們還要思考話語帶給我們的面。

所以,當我們給話語設置正向的框架、

正向的範疇時,

同時也就暗示了對方做出正向的反應;

反之,當我們設置一個負向的框架時,

對方也會被引導做出負向的思考。

 

我們在無意識中

教導別人怎麼對待我們

比如說,有些女人喜歡對老公說:

「又打算去哪裡鬼混啊?」

老公本來沒有打算出去鬼混的,

但老婆的話卻給老公的行為

設定了一個範疇──

「去鬼混」,

老公可以選擇的只是「去哪裡鬼混」而已。

如果這個老公真的出去鬼混了,

不正是這位「愚蠢」的老婆推動的嗎?

 

他們變成今天這樣,

一定有你的功勞

瞭解話語的指向性和框架後,

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前面提到的那位男學員,

在前妻眼中是個「爛人」,

在現任太太眼中卻是良人了。

人與人是相互影響的,

兩位女士的說話模式不同,

男人的表現自然也會不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

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有的人教會別人如何尊重自己,

有的人教會別人如何愛自己,

有的人則教會別人如何傷害自己。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如果我們能好好利用話語的指向性和框架兩個特點,

帶給身邊人的感受就是

如沐春風,暖意融融,

 

 

如何靠 說話

讓生活更好?

我們的生活自然更加美好、愜意。

怎麼用呢?舉幾個例子。

●夫妻關係中

老婆對老公說:

「老公,我希望你能對我更好一點。」

這句話的框架是老公一定要對老婆好,

老公的選擇只能是「怎麼好」。

 

●親子關係中

當孩子面臨挑戰時,

父母可以這樣問孩子:

「寶貝,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處理這件事呢?」

這裡的框架是孩子有方法處理好這件事,

於是孩子就會被暗示在方法裡面去尋找解決之道。

 

●職場中

老闆對員工說:

「你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呢?」

這裡的設定是老闆相信員工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員工努力的方向是「更好」。

……

 

每個人的內在是多面性的,

有天使、也有惡魔,

至於被喚醒的是哪一個,

就看身邊人用什麼話語去引導。

我們每一個人都注定會影響世界,

至少是身邊的小世界。

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全在於自己的選擇。

 

據說柯林頓與希拉蕊某次在一處加油站加油時,

發現幫他們加油的工人是希拉蕊的前男友。

柯林頓得意地說:

「看,如果你嫁給這個男人,

你可能就得在這裡做一個加油工了。」

希拉蕊不愧是一個政客,

她的回應犀利而智慧:

「如果我嫁給他,

那麼今天的美國總統就該是他了。」

這雖然是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卻道出了一個不得不正視的道理: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所以,別再羨慕別人的老公老婆了,

好的伴侶都是精心培養、調教出來的。

願你從今天開始不再去抱怨、

指責身邊的人,

他們變成今天這樣,

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勞。

如果你希望他變得更好,

開始學習吧,從說的每一句話開始。

 

 

本文摘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作者: 黃啟團  /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