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工作 不委屈,不工作 會更委屈!德國暢銷作家:離職前,你該想想這 3 件事!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 2019-10-07 20:47
  • 更新:2021-05-21 15:50

工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

如果認為上班有如勞役,工作時也充滿負面情緒,勢必會「累得不滿足」。一份有意義的工作能讓人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即使辛苦,只要我們覺得樂在其中,也能「累得好愉快」。沒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就會更委屈。為什麼呢?不用工作不是很好嗎?其實,太多空閒時間反而會讓人不知所措。

 

文 /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三個方法,創造工作價值

以下有三個方法,能幫助你主動創造工作的價值,找到工作的意義。

一、形塑你的工作。

人很難不產生職業倦怠。一項曾經令人樂在其中的工作,有時也會逐漸變得越來越無聊,直到你再也提不起勁來。當我們自覺被工作困住,想找回最初的活力與夢想時,可以利用重新定義工作,包括在工作中納入你的動機、強項和熱情,協助自己跳出困境,重新找到工作的活力。密西根大學企管及心理學教授珍.杜頓(Jane Dutton)稱之為「Job Crafting」,即「工作塑造」。例如,在一定的範圍內,老闆可以給予員工更多的發揮空間,即使之後有可能會增加他的工作量。另外,我們也必須找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將之寫下來,並定期自我檢視:我們是否有進步?如果沒有,原因又何在?還有,每天要做能讓自己快樂的事,否則我們將會感到每況愈下,欲振乏力。總之,我們要塑造工作,而不要讓工作來塑造你。

二、在人際關係上做投資。

杜頓說:「我們永遠不會在真空地帶找到意義,工作是非常社會性的。」與惡毒的同事共事是會中毒的,相較之下,只要花五分鐘和某個與自己關係好的人說說話便已足夠。

三、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貢獻的。

就算你只是做將帳單放入資料夾這樣簡單的工作,也是對公司與團隊有所貢獻的,因為每個員工都是某項任務的一部分。

 

追求「滿足」的故事

停止超時工作,也要懂得有效休息:為何太多空閒時間反而讓人不知所措?四十五歲的安德莉亞.法爾克,在過去二十年來不斷努力後,如今已是事業有成的藥房老闆了。在大學還沒畢業時,為了分擔家中經濟重擔,就讀藥學系的她就每天早起,到藥局打工賺錢。在畢業後,法爾克成為藥劑師,擔任過數年的派遣員工,如果某處有人因病或度假而需請長假時,她就會去代班,因此她經常四處工作,在每個地方都會各待幾個月。透過這種方式,她累積了不少經營藥局的專業知識與相關經驗。到了她三十五歲時,她勇敢地實現成為老闆的夢想,以貸款方式先後買下兩間藥局。她馬不停蹄地工作著,藥局營業額很不錯,貸款也逐漸償還了。這時她突然發現:自己已經不需要再事必躬親了!她的藥局十年有成,如今也有值得信任的店長坐鎮,她不必事必躬親也能運作得很好。

於是她開始會在上班時間短暫地開小差,又或是忙裡偷閒去咖啡店喝杯下午茶。剛開始,法爾克很享受不被工作綁架的一切。長年永遠是第一個到、最後一個下班的她,現在終於有時間按下生活的暫停鍵,告別匆忙病。但她漸漸變得有點懶散,對自己太好了。像是在陽光下享用卡布奇諾,又或是在明媚的好天氣去戶外走走,這些小確幸對她來說逐漸變成常態。她還會突然決定到義大利做個小旅行,或者乾脆賴在家裡一整天,什麼事都不做。

 

生活的理想狀態是 不要太忙也不要太空閒

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直到某天她驚覺,這樣閒散度日根本毫無人生目標。她的工作重擔的確減輕許多,但那些當初期待會因此獲得的報償與放鬆感也消失無蹤。「我並沒有利用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也沒有像自己設想的那樣常做運動,或是訂出什麼計畫。」因為沒有時間壓力,凡事都可以等明天再付諸行動。就這樣,該做的事或想做的事,拖過一天又一天。

太少休閒時間誠然會降低生活品質,但太放縱自己,過於懶散無所事事,當然也不是好事。「生活的理想狀態是『剛剛好的閒暇時間』,也就是不要太忙亂,但也不要太空閒。」辛辛那提澤維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馬諾利斯(Chris Manolis)以及德州貝勒大學的詹姆士‧羅伯茨(James Roberts)這麼寫道。他們研究大量休閒時間對滿足感造成的影響,結果發現太多的閒暇時間會讓人不知所措。法爾克也發現:「我越來越無法靜下心來,不但像個購物狂一樣,東西越買越多,也不斷尋找新的刺激跟嗜好,不過人生卻毫無進步。」於是,她決定在上班時間還是常到藥局去,並且告訴自己:無論是平常的休息時間或是度假時數,都不能比她的職員多。她也體認到,人需要紀律,工作與休息要輪流交替,不能偏廢任何一方。現在,雖然她偶爾會覺得早上鬧鐘一響就必須起床是件苦差事,有時也會希望白天可以偷懶去處理雜事,但她禁止自己這麼做,「我要學習利用調配時間,掌握人生主導權。」

 

看更多好文,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

 

本文摘自《滿足》,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 譯者: 林硯芬、出版社:寶瓶文化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Stella )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