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用同一套教育方式教導所有孩子真的好嗎?
孩子們不是機器人,每個孩子的性格、
成長環境、經歷不盡相同,有著多元的思考方式,
沒辦法完全照著大人給予的指令做出一模一樣的回應。
也許經過教導後,一半的孩子能夠理解大人的話,
但剩下的孩子,就一定代表他不夠努力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作者:王麗芳
那個高年級的女孩,如果沒有找出她的問題,
或許她真的會相信她沒有數學的「天份」,
或許她會選擇吞下她的疑惑與問題,
直接死背公式應付考試就好…
就算是大人 也有不擅長的項目
孩子更可能會有不拿手的科目
當老公決定從建築師事務所轉戰室內設計時,
我也去坊間的室內設計教室補習了平面製圖,
因為那段時間 3D電腦製圖
也開始大量的被運用,
所以我也一起報名了 3D製圖的課程。
立體的概念其實很好玩,
一開始老師就運用一些圖形,
讓我們去判斷怎麼將圖案立體呈現。
那班上有一位同學,讓我印象很深刻。
他跟著父親一起從事木工,
他可以看懂室內設計師的平面設計,
也常常想著,如果自己會畫設計圖,
或許就不需要當一個勞力取向的木工。
於是,他報名了電腦繪圖班。
其實,當時他的年紀並不大,
但或許是因為勞力工作與工作環境的關係,
看起來比其他的同學老成很多。
3D製圖的概念跟平面繪圖不太一樣,
是一種慢慢建模上去的概念,
這位木工同學卻怎麼樣都學不會。
授課的老師是一位建築系的研究生,
年紀非常輕,但是電腦繪圖的技術卻非常出色,
他不厭其煩地一直跟木工先生解釋
立體的基礎概念,但不管他多努力的教,
木工同學都無法理解
「明明只是紙上的幾條線,
為什麼大家看得到厚度與高度」。
當大家都開始在用電腦繪圖的時候,
老師還在為他講解立體的概念,
有一次老師有點失去耐性了,
忽然講了一句:
「你小時侯沒有玩過積木嗎?」
木工同學講了一句我這一輩子
應該都不會忘記的話:
「拎杯小時候如果有積木可以玩,
我現在還會當木工嗎?」
又像反諷、也像自嘲,
更有著濃厚的感傷,當下教室中陷入沉默,
沒有人敢說一句話,過了良久,
才聽到老師講了一句:「對不起!」
孩子不是笨,更不是沒天份
他只是需要不同方法的教學
台灣的教育改革中,
我覺得很難接受的一點,
就是所謂的常態分班。
上了國中之後,
有些孩子英文字母都還認不全,
有些孩子卻已經在讀英文小說,
這些孩子被編排在同一班,
形式上看起來是很公平,
實際上卻是對誰都不公平,
不管老師怎麼教,
都無法照顧到所有程度的孩子。
這樣的分班法,
當初或許是要避免分班造成的標籤與歧視,
但卻忘記了每一個孩子
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
面對這麼大的程度落差,有些老師很用心,
將班級分成小組,希望讓成績好的學生
去教導成績不好的同學,只是往往成效不彰。
有些人覺得成績較佳的孩子沒有想助人的心,
但是事實上,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教」,
有些觀念不管怎麼解釋,同學都聽不懂。
這也是很多老師在反思的一個大課題──
連老師都教不好了,
怎麼可以指望學生教學生?
台灣老師的養成,通常是擅於讀書的孩子,
才能考上師範體系的學校,
其實他們也真的不懂為何有些孩子
就是搞不懂,再怎麼教就是不會。
女兒低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外面寫作業,
桌子對面是另一對母女,
女孩已經念到高年級。
我一邊陪女兒,
一邊聽到那位媽媽解釋三角形的面積,
從溫柔的講解公式,慢慢的越講越生氣,
後來一氣之下摔了課本說:
「算了,妳不是學數學的料,我不管了。」
說完氣呼呼的離開,
女孩收拾起課本嚶嚶的啜泣了起來。
我問那女孩:「可以借我看一下課本嗎?
阿姨試看看可不可以看出來妳哪裡不懂。」
女孩不置可否的把課本推給我,
我等她心情平復了才問:
「妳哪裡聽不懂呢?」
女孩還帶著哭腔,回答我:
「紙明明就是平的,三角形哪有高?」
那時候,我忽然懂了,
女孩的問題跟木工師傅的問題是一樣的。
明明是紙上一個薄薄的三角形圖案,
就像壓平在課本當中,哪來的「高」?
明明電腦就是平面的,
那些圖哪來的高度跟厚度?
後來,我拿出一張紙,
斜角線對折一半,變成兩個三角形,
讓她想想看對折後的三角形面積怎麼算,
我將紙張平行放在她的視線前面,
她很快的推演出算式來了,
我再將課本立了起來,問她:
「現在,妳覺得課本上這個三角形,
跟我手上的三角形,是不是一樣有了高度?」
那孩子才恍然大悟,我也才驚覺,
原來孩子看著桌上的課本圖形,
會想不通明明是攤在桌上、
課本上的平面三角形,怎麼可能有「高度」!
當課本立起來,
他們才看得到那三角型確實有「高度」。
而木工師傅的問題,
也是無法將平面轉為立體。
女孩的問題讓我回想起,女兒小的時候,
常常畫許多娃娃的服飾圖給我看,
也會試著裁布製作服裝,
我看著那些圖,
發現女兒不懂人體是立體的,
於是,我買了玩具的衣服模特兒給她,
讓她在設計衣服的時候,
可以理解人體有弧度也有厚度,
因此衣服的版型不能只是一張平面的圖形。
只是,那時我沒有想到,
原來還必須培養孩子的立體眼睛。
於是,我帶孩子去參觀勝興車站等景點時,
我會領著他們看遠方,
鐵路在盡頭相交成一個點,然後告訴孩子
「我們去找鐵路連在一起的地方。」
不管我們走多久,鐵路都是兩條平行線,
我開始用語言精確的對孩子解釋這個現象。
我也開始拿起一塊塊的積木,在家裡畫素描,
我讓自己亂畫的圖形長出厚度、高度,
我也拆解、組合很多盒子,
讓孩子理解平面變成立體的概念。
那一段時間,剛好老公大學建築系的同學
曹登貴建築師出版了新書
《手繪,一種設計思考途徑》(白象文化出版),
那是一本教手繪的書,我們去參加新書發表,
也買了書。書中把很多平面轉立體的概念
講解得很清楚,也收錄很多圖畫範本。
女兒每天抱著那本書練習畫圖,
終於她的街道圖開始有了立體的層次,
她畫的高樓大廈,
不但長出了高度也長出了厚度,
她畫的城市開始有了遠近。
那時候我才稍微放心,
確定女兒已經建立起紙面上的立體概念了。
教育前 先看懂孩子卡在哪
又有一次,我跟女兒的音樂老師坐著聊天,
看著幾個孩子在我們面前玩,
一個七歲的孩子拿起我託人從美國
買回來的自動迴轉溜溜球,嘗試著要玩,
我看了一會兒後淡淡的說了一句:
「她的手腕⋯」老師點點頭,
接著說:「不會轉動。」
那是我很疼的一個孩子,
從小就跟我女兒非常親近。
那天上完音樂課,跟我們一起回家後,
和女兒各自寫起了作業。
我看那個孩子寫幾個字就站起來玩兩下,
寫兩個字就拿桌邊的東西摸一摸,
女兒覺得她一直在分心,
不好好寫作業,對她有點生氣。
我坐在一旁看著,
想起女兒剛開始學音樂的時候,
老師沒多久就發現問題,
拿出她珍藏的可迴轉溜溜球陪女兒玩很久,
女兒的手腕不會轉,
所以她彈鋼琴時只會用整隻手臂的力量施力,
這樣不但累,還會影響學習與音色。
為此,老師收集很多可以加強孩子
手腕轉動功能的玩具。
除了正式的音樂課之外,
老師將所有的音樂概念,
還有彈琴所需要的身體必備條件
都融入各式各樣的遊戲中。
例如,打籃球拍球的動作、
玩溜溜球的動作、揮羽毛球的動作,
很多小小孩因為手腕不太會上下轉動,
拍球都是用整隻手臂的力量,
因此,老師選擇的遊戲很重要。
那是我第一次領略到什麼叫做「玩出力量」,
原來有很多跟孩子的相處與遊玩,
其實是在幫孩子的未來做準備。
女兒氣朋友寫作業不專心,
可是我看到那個孩子,
每次「偷懶」、「分心」前,
下意識的動作是用左手按壓右手,
我就知道她不是不專心,更不是偷懶,
而是不會用手腕力量寫字,
所以她握筆的姿勢是整個手臂與手掌
都在持續用力,非常辛苦。
我在想,如果女兒不是及早被老師
發現她手腕的問題,
那麼我也可能也會對她的學習態度,
下個「不專心」、「愛偷懶」的結論。
慢慢的,我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發現,
孩子有很多問題,
其實都可以在學齡前的遊戲中發現,
也可以藉由很多遊戲與方式解決。
孩子學不會 與其責罵他
不如想想如何換個方式引導
無法讀懂歷史課本,那麼就從遊戲中,
練習把一件事情依照時間順序講清楚;
孩子沒辦法理解前因後果,父母也可以思考,
怎麼在遊戲中的對話加入更多互動,
引導孩子變得更有思考性。
我常常想,那個高年級的女孩,
如果沒有找出她的問題,
或許她真的會相信她沒有數學的「天份」,
而放棄了數學,也放棄了自己。
或許她會選擇吞下她的疑惑與問題,
直接死背公式應付考試就好。
我記得那天我告訴她:
「妳可能不太能理解平面的東西
怎麼會有高度,
下次把課本直立起來看,
或是用積木做一個出來。
妳不是沒天份,
只是還不知道自己卡在哪裡而已。」
不要太早幫孩子的
錯誤與問題下標籤,
孩子或許卡在我們想都想不到的地方,
一直在沒人知道的角落中反覆的撞牆。
本文摘自《看懂孩子的學習卡在哪 》
作者:王麗芳 /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Julie)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