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謝玠揚
「老闆,不要加味精。」
在外食店聽到這句話,好像已經成了一種時尚。
一講到味精,大概是台灣人少數有共識的話題,
大家對味精的印象十分一致:
「不健康」、「吃了會口渴」、「中國餐館症候群」等等。
到底味精是什麼?真的有大家認為的這麼可怕嗎?
我想,看完這篇文章後,了解事實的你,
應該會有所改觀,至少將味精僅有的清白還給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味精是什麼?
味精的學名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是一種胺基酸的鈉鹽。人類會發現味精,
是因為海帶、柴魚熬煮的湯頭中,
有一種「鮮味」,跟酸甜苦鹹都不一樣,
於是日本科學家針對海帶湯頭研究後,
分離出麩胺酸──鮮味的來源。
而麩胺酸的鹽類中,
以「麩胺酸鈉」穩定性最好、溶解度也最高,
所以麩胺酸鈉,也就是味精,就此誕生。
推原論始,是由天然食材中發掘的調味劑。
湯頭有鮮味都是由麩胺酸來的
用海帶、洋蔥、番茄熬煮的湯頭會有鮮味,
就是因為這些蔬菜都含有麩胺酸。
可是熬一鍋湯頭費時太久,成本也高,
所以人工醱酵製成的味精
很快地做為調味劑被廣泛使用,提升菜餚的鮮味。
至於所謂的「高鮮味精」,
則是使用另一種鮮味來源:「核苷酸」。
核苷酸的提鮮效果比味精更強,
所以被稱之為高鮮味精。
其實,核苷酸也是從天然食材中發現的,
柴魚、肉類中的肌苷酸,
以及菇菌類中的鳥苷酸,就是最常見的兩種。
雞粉、魚粉這些調味粉不是味精?
大家的印象都覺得味精是化學添加物,
所以「看起來不像味精」的高湯塊、雞粉,
取而代之受到歡迎。
不過,你仔細去看成分表,
你會發現,這些看起來比較天然的東西,
其實也是由味精、核苷酸調製而成,並沒有比較天然。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雞湯塊可以取代鹽巴和味精!」
而覺得比較健康;
事實的真相是:
「雞湯塊就等於鹽巴和味精!」
味精對人體有危害嗎?
味精之所以被認為不健康、有害,
主要跟 2 件事有關:吃了會口渴、
以及「中國餐館症候群」──
外國人發現大吃中國菜後會頭痛、哮喘的症狀。
目前研究顯示,其實大部分人都可以正常代謝麩胺酸,
而中國餐館症候群與味精也沒發現有直接關聯。
至於口渴,則是因為味精雖然是鈉鹽,
卻不像鹽巴有鹹味;如果菜餚中為了提鮮味精加很多,
吃的人雖然不覺得鹹到難以入口,
但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升高,就會口渴想喝水。
基本上只要注意用量就好
中國餐館症候群與口渴,
一件未被證實,另一件則是和用量有關,
說到底,都不能算味精的錯。
如果你要問我,
「謝博士,照你這樣說,味精無害?」
我只能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無害的東西,
任何東西吃太多都不好。
味精,雖然是人工醱酵製成,
但畢竟是天然食材中存在的成分。
所以如果你為了減低熱量攝取,
會喝含阿斯巴甜(人工甘味劑)的飲料的話,
那你根本沒有理由說味精不健康:
味精絕對比阿斯巴甜安全。
不過,要提醒大家,
重點不在吃不吃味精,
而是你吃了多少「鈉」。
食鹽(氯化鈉)和味精(麩胺酸鈉)都含有鈉,
攝取過多不只是口渴,也容易引起腎臟疾病。
總之,不要吃味道太重、太鹹的食物,
對身體絕對是比較健康的。
味精、高鮮味精基本上是安全的,注意用量就好。
反倒是很多加工食品中添加的「人工甘味」,
並非天然食材中存在,純粹是化學合成的調味劑,
才是真正可怕的。希望大家不要抓小放大了。
本文 擷取自:謝玠揚的長化短說
作者: 謝玠揚 出版社:健行出版
此文由 健行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授權。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 ㄆ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