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買的股票持續下跌,失守年線,
股價未出現止跌跡象...
心裡一定很不好受…
今天股票被套牢了,
你究竟該怎麼做呢?
其實很簡單,
搞懂「一個狀況」就行了。
看這篇文章你會學到: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先前有提過,長線投資和短線賺價差,
挑股票的方法完全不同,
長線投資適合用基本面分析挑股票,
短線賺價差適合用技術面分析挑股票。
知道怎麼挑股票買進以後,
賣出股票的理由必須和買進的時候相同,
即使當股票大跌 15%,
這個原則也依然不會改變,
以下讓我們看看實際的例子。
影響股價的因素很多,
例如:暫時的群眾恐慌、無關公司本質的突發事件,
當買進原因沒有改變,
股價下跌代表
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進這檔股票。
例如:
在股價低於內在價值很多時買進,
在股價高於合理價格太多時賣出。
首先,在 2011 年第一季財報公布時,
股價是 23 元,
用 知名部落客-股魚 的檢查地雷股方法
檢查後認為公司財務十分穩定:
(資料來源:股魚 - 股海掃雷系統)
此時股價也低於合理價值很多,
當時股價 23 元,
由於豐藝屬於不會大幅成長,
但經營與配息十分穩定的股票。
因此採用零成長法(現金股利法)估價,
評估公司內在價值約 63.33 元,
23 元約是打 6 折價格買進,非常划算。
(資料來源:股魚 - 股海掃雷系統)
買進理由:
1. 公司財務狀況穩定
2. 公司內在價值高於股價
買進豐藝以後,下半年股價卻一路下跌,
最低曾跌到 16 元,
成本價 23 元跌到 16 元,
最多下跌了 23.1% ( 中間有配發 2.2 元現金股利 ),
主要原因這期間加權指數也大跌超過 25%。
檢查買進理由是否改變:
1. 公司財務狀況沒有明顯衰退
2011 / 8 / 31 公佈第二季財報,
現金流量有出現負值,
如果在年報是屬於危險警訊,
但在季報,
只要不連續出現或現金流出過大就屬正常現象。
2011 / 11 / 1 公布第三季財報,
儘管股價仍在 17 元低檔,
但財務數字仍一切正常。
2. 公司內在價值依然高於現在股價
如果未來依然順利配發股利,
那用零成長法預估的內在價值不會改變。
由於股利一年才公布一次,等不到那時候,
雖然股價跌到 16.7 元,
但觀察公司近 Q2 和 Q3 的獲利,
EPS 沒有衰退跡象,
是非常好的跡象。
因此推測,明年公司仍能順利配發股利,
內在價值評估沒有改變。
這時的股價只要 16.7 元,
是內在價值 36.6 元打 4.5 折的價格,
如果百貨公司打 4.5 折,等於是在跳樓大拍賣,
因此這時候應該把握機會,加碼買進!
市場上,你常常會聽到
有人提到「停損」的概念,
例如虧損 5% 時,
不論理由為何都要賣掉,
但這種做法並不完全正確。
市場並不會因為某個人賺錢
或虧損就出現特定走勢,
所以你也不需要因為
虧損來決定賣出時機,
而是根據當初買進的原因決定。
例如前面 豐藝(6189) 的例子,
如果只因為大跌就賣,
不但錯過買在 16.7 元便宜價格的加碼時機,
也錯過往後超過 2 倍的上漲。
但如果
例如:
因為在 2010 年初營收成長而買進,
但一年以後,當營收不再成長時,
就應該立刻賣出。
這時還會有 39.8% 的獲利 (含配股配息),
如果不賣出,想抱著當定存股。
一年後虧損就會變成虧損 6%,
兩年後變成虧損 50%。
該賣出的時候,
千萬不能抱著僥倖的心態,
抱著股票當定存股,
也許有幾次能夠少賠
或多賺一點小錢回來,
但只要有一次虧損 50%代表資金減少一半,
要賺回原本的資金需要多賺一倍,
也就是 100% 的報酬率,困難度也加倍提高。
技術面分析,因為假設價格反映了所有的資訊,
因此已經將價格的走勢考慮在內,
都是由價格計算得到。
所以當價格大跌,
反映了市場上某些不利的資訊,
技術分析也會有反應,
提早讓投資人出場,
除非遇到連續跌停,
否則很少會虧損到 15% 還沒出場。
例如:
知名的 均線達人 - 林恩如
所使用的簡單 20 周均線策略為例,
在股價有一點下跌跡象時,
就提早出現了賣出訊號,
即使持有時間很長,
但虧損超過 15% 的狀況仍然非常少見。
( 資料來源:林恩如-長線聚寶盆 )
如果你的技術分析方法,
虧損 15% 卻還沒出場,
應該重新檢討進出場方法是否設計的不洽當。
1. 基本面虧損超過 15%,
如果買進原因不變,
應該加碼買進。
2. 技術分析虧損超過 15%,
如果買進原因不變,
應該檢討投資方法可能有問題。
3. 無論基本面或技術面,
當買進時的原因不存在,
都應該立刻賣掉,絕對不能抱著當定存股。
解決了股價下跌想賣股票的問題,
接下來,將帶你了解
每個投資人都曾遇到的問題。
本文由 為CMoney編輯團隊撰寫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內文圖來源/CMoney)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