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債務論》全書的精華,有系統地彙整,
向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提出 10項評論及缺失。
整體而言,皮凱提的巨著只是描述問題的症狀,
並未明確指出原因,
只認為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
是政府介入太少,
重分配的功能不足,這些值得提出討論。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皮凱提的基本規律是
資本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
因理論及實證研究結果都不必然支持,
忽略了政府課稅、
移轉性支付及貨幣政策
對資本報酬率的影響。
尤其是低經濟成長率、
人口變動和邊際報酬遞減,
將會使未來的資本報酬率降低。
二、財富淨額等於財富毛額減去債務:
這在形式定義上正確。
不應用財富淨額概念的缺失,
會忽略槓桿效果;
如果沒有債務發生,
財富不會快速累積。
三、財富集中必然發生,
因為財富多就能創造更多資本利得,
其中消費比例較少:
財富多,投資可能性就高,
也可以從事高風險的投資,
容易取得專家協助。
缺點是未考慮人口演變
對遺產的數量及分配的影響。
四、對高所得及財富課徵充公
性質的課稅為必要措施:
由過去經驗可預期,
一定會發生各種避稅反應。
缺點則是未顧慮到課稅
對所得累積資本產生的負面影響。
五、建議課徵全球性的財富稅,
可以解決財富分配的問題:
理論上完全正確,
但是連皮凱提自己都認為
這是烏托邦式的想法,
缺點是財富不均的問題缺乏一套
周延實際的解決方案。
此外,也建議優先以一次性歐洲地區財富稅
來解決國家債務危機,其他方法
(通貨膨脹、歐洲央行沖銷債務清償基金)
的後果還是不確定,
缺點是忽視減少私人部門債務的重要性,
也忽視歐洲國家之間分配的影響。
六、國家債務是政府
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分配問題:
缺點是忽視近年來特別是工業化國家中,
私人部門負債規模上升的現象。
未完待續...
本書內容精簡,讀者能迅速精確掌握
兩百餘年來工業國家財富
集中態勢的原因及因應之道。
主要目的是,先問皮凱提的分析少了什麼?
補充論述後,又剩下什麼觀點?
有哪些論點值得思考及政府採納推行?
施德特仍然贊同皮凱提應用兩百餘年
大量經濟歷史數據的分析方法論,
未來期望各國能針對財富分配不均
的原因提出更有系統的解決之道。
本文 擷取自:
作者:丹尼爾.施德特 出版社:高寶
更多詳細內容在這本書中,推薦給大家!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jenny_hs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