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即是最好的資本,
若能在年輕時規劃好資產配置,
到了退休之際,
不用擔心還有缺口未補齊,
而能過著穩定、無憂的生活,
開啟精彩的人生下半場。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先存好緊急預備金
再思考資產配置
買房後剩餘的資產還能做什麼配置呢?
30 歲的曉玫
今年即將穿上白紗、步入禮堂,
由於學生時期一邊打工,
又勤奮讀書拿獎學金,
畢業時她已有一筆存款;
工作幾年後,
節儉的曉玫和相戀多年的男友
一同存到買房的頭期款,
也決定要攜手共度下半輩子,
因此兩人思考著
其他的存款還可以做哪些投資?
曉玫遇到的理財問題,
也是許多青年族群的共同疑問,
寫過多本理財入門書的「樂活大叔」施昇輝,
在新著作《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術》中提到,
一定要先衡量本身的財力,
同時要先預留
至少 3 個月的緊急預備金,
再來談資產配置。
他指出,
資產配置千萬不要超過 3 種,
其中一定要做的
是保險和房地產。
資產配置三部曲
保險→房產→投資
施昇輝說,
不要買任何與投資相關的保險產品,
買保險就要回到保險的本質,
也就是防範未知的風險。
針對該買房還是租屋的爭議話題,
支持買房的施昇輝建議,
年輕人「不要太早放棄買房的夢想」,
雖然薪水的成長幅度
遠不及物價攀升的速度,
讓許多年輕人選擇租屋,
但年輕首購族若能明白
買第一間房子是為了自住,
而不是拿來投資賺錢,
對買房的心態或許就會改觀。
有了保險和房產後,
第三個要配置的資產是
「自己最熟悉的投資工具」。
施昇輝強調,
保險和房地產
是資產配置的必修課,
投資工具則是選修課;
買保險和第一間房子
的目的是「保值」,
剩餘的配置
則要用來「投資賺錢」。
「越熟悉的東西,風險就越低;
越不熟悉的東西,風險就越高。」
施昇輝說,
每個人熟悉的投資工具都不同,
若聽信理財專家的話,
各種投資工具都配置,
可能會因為不夠熟悉而讓投資績效不佳。
做好資產配置後,
除了繼續工作支付基本開銷,
人人都希望能有個
不用再為錢所苦的退休生活,
施昇輝對此提出 3 個退休的財務條件:
① 足夠的退休金、
② 要有自己的房子、
③ 買好該有的保險。
「幾歲退休不是重點,
而是你夠資格退休嗎?」
他認為,若能符合這 3 條件,
何時退休都不成問題,
即使是 30 歲都可以不必再工作,
但要是 70 歲時都還沒能達成,
就只好繼續努力工作了。
退休金不是越多越好
過得安穩更加重要
對於退休金該準備多少,
施昇輝說,沒有標準答案,
他先假設未來生活的開銷
和未來的投資報酬率,
再用「1 年的生活費」
除以「投資報酬率」,
算出的答案就是
「應該準備多少退休金」。
他舉自己為例,
和妻子有房子、
繳清貸款、有足夠的保險,
孩子們都大學畢業,
不再有教育支出,
因此 1 年只需要
50 萬元的基本生活費,
加上投資報酬率設定為 5%,
將 50 萬除以 5% 後,
得出退休金為 1,000 萬元。
施昇輝再補充說明,
為了避免發生 2008 年金融海嘯,
拿錢買股票全套牢的情形,
至少要再多準備
2 年的生活費會比較安心。
更簡化的算法是,
預估未來 1 年
生活費的 22 倍,
即是所需的退休金。
但到底要多少退休金才夠?
施昇輝認為,
退休生活就是要能過得安穩,
過得好是其次,
因此不要把投資報酬率訂得太高,
也不要抱持「越多越好」的想法,
將每天的思緒都放在進出股票市場上,
如此產生的焦慮感反而會影響到生活品質。
「理財的起點是存錢,
過程是投資,
最後則是花錢。」
施昇輝舉例,
2014 年他計劃和妻子去地中海搭郵輪時,
妻子認為 1 個人至少要花超過 25 萬元,
因此捨不得去,他對妻子說,
沒去可以省下 50 萬元,
但這筆費用將成為給子女的遺產,
還會被課 10% 的遺產稅 5 萬元,
雖然要花 50 萬元搭郵輪,
但其中 5 萬元其實是國家出錢。
即使目前遺產稅率提高到 20%,
多數人還是適用 10% 的標準,
他說,退休後只要沒有經濟壓力,
就「開心花錢」吧!
因為節稅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消費,
花到不用繳稅,人生就圓滿。
本文及內文圖 出於 Momey錢
由 Money 錢 140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13)
(圖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