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嚴格家規、侵權又專制的家庭,不一定令人痛苦。
在某些情況下,為了產生認為有益的結果,
確實需要採取嚴格的教養方式,
例如為了孩子將來能在社會和經濟的地位上取得成功。
但是,即便沒有任何苛刻的意圖,
在這種家庭所感受到的經歷仍然充滿嚴酷和痛苦,
前兩天半夜哭了,發了文然後哭累後睡去。
第二天一看,好多留言和私訊,很多人安慰我,
分享他們的故事,也有很多人說和我一樣
會在半夜蒙在被子裡大哭,
覺得一秒都撐不下去了。
啊,原來大家都有這樣的時候啊。
今天突然對一個自己親手提拔的員工有些失望。
原因很簡單,面對我的質疑,他一臉理所應當地說:
「我已經很努力地在做了,這個需要時間,
但是我在這個職位,就應該給我加薪。」
而他面前擺著的,是他負責的業務
那並不漂亮、甚至可以說是難看的成績單。
(圖/shutter stock) 作者:彼得‧希夫, 安德魯‧希夫
故事前情提要:
每天工作要死要活,卻賺不到 40K?你不是沒能力,而是被「窮人式思維」拖垮:只懂補魚,不懂織漁網!
艾伯,那個企業家,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
坦白來說,前一陣子的我很低迷消沉。
對我這種自帶回血功能的人來說,
不順利的事哪怕再多,也遠遠夠不上低迷二字。
以往會讓我覺得消沉的,統統都是和人有關。
這次也不例外,並且更有過之。
其中最令我受挫的是,我被判定為並不是個合格的主管。
如今,一般大眾都希望公眾人物擁有完美的人格。
藝人只要發生外遇醜聞,就會失去工作,
或被迫暫停演藝活動,這種情形屢見不鮮。
不過,我們為什麼理所當然地
要求別人要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
「他雖不完美,但演技無可挑剔。」
日本社會中流行一句話:「二十九歲症候群」。
意指即將邁入三十歲的女性,
會對於面臨結婚、生子、工作等一事無成的現狀感到焦慮,
擔心自己再這樣下去將孤老終生。
近年受到晚婚現象愈來愈普及的影響,
「二十九歲症候群」也跟著升級,
比起真正有興趣的工作,更想進入名聲響亮的大公司;
從家世、學經歷等面子因素,來挑選結婚對象;
參加了不想去的公司活動⋯⋯
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傾向呢?
周遭的人怎麼看自己,
不自覺地在意別人的
現在女性面對婚姻大事時,
除了要擔心沒有遇到對的人,
還要擔心沒有遇到對的家庭。
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
當妳選擇了結婚,同時也選擇了對方家庭,
選擇分類: | (新增分類) | |